undefined

一、内存映射

Linux 内核给每个进程都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虚拟地址空间,并且这个地址空间是连续的。虚拟地址空间又被分为内核空间用户空间。不同位的处理器,虚拟地址空间布局不一样,如下是 32 位和64 位虚拟地址空间

进程在用户态时,只能访问用户空间内存;只有进入内核态后,才可以访问内核空间内存。虽然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都包含了内核空间,但这些内核空间都关联相同的物理内存。

并不是所有的虚拟内存都会分配物理内存,只有那些实际使用的虚拟内存才会分配物理内存,并且分配后的物理内存,是通过内存映射来管理的

内存映射:将虚拟内存地址映射到物理内存地址。内核为每个进程都维护了一张页表,记录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。页表实际上存储在 CPU 的内存管理单元 MMU 中,正常情况下,处理器就可以直接通过硬件,找出要访问的内存

当进程访问的虚拟地址在页表中查不到时,系统会产生一个缺页异常,进入内核空间分配物理内存、更新进程页表,最后再返回用户空间,恢复进程的运行。

注意:MMU 并不以字节为单位来管理内存,而是规定了一个内存映射的最小单元,也就是页,通常是 4KB 大小。但是导致一个问题,整个页表会变得非常大,比如:仅 32 位系统就需要 100 多万页表项(4GB/4KB),才可以实现整个地址空间的映射。为了解决页表项过多的问题,Linux 提供了两种机制,多级页表和大页

  • 多级页表:多级页表就是把内存分成区块来管理,将原来的映射关系改成区块索引和区块内的偏移。由于虚拟内存空间通常只用了很少一部分,那么,多级页表就只保存这些使用中的区块,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页表的项数。Linux 用的正是四级页表来管理内存页,如下图所示,虚拟地址被分为 5 个部分,前 4 个表项用于选择页,而最后一个索引表示页内偏移。 s
  • 大页:比普通页更大的内存块,通常用在使用大量内存的进程上,比如 数据库等

二、虚拟内存空间分布

以 32 位系统为例

用户空间内存,从低到高分别是五种不同的内存段。

  1. 只读段,包括代码和常量等。
  2. 数据段,包括全局变量等。
  3. 堆,包括动态分配的内存,从低地址开始向上增长。
  4. 文件映射段,包括动态库、共享内存等,从高地址开始向下增长。
  5. 栈,包括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的上下文等。栈的大小是固定的,一般是 8 MB。

在这五个内存段中,堆和文件映射段的内存是动态分配的。比如说,使用 C 标准库的 malloc() 或者 mmap() ,就可以分别在堆和文件映射段动态分配内存。

三、内存分配与回收

malloc 有两种实现方式,即 brk()mmap()

  • 对于小块内存(小于 128K),使用 brk 来分配,也就是通过移动堆顶的位置来分配内存。这些内存释放后并不会立刻归还系统,而是被缓存起来,这样就可以重复使用
  • 对于大块内存(大于 128K),则直接使用内存映射 mmap() 来分配,也就是在文件映射段找一块空闲内存分配出去

优缺点:

  • brk() 方式的缓存,可以减少缺页异常的发生,提高内存访问效率。不过,由于这些内存没有归还系统,在内存工作繁忙时,频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会造成内存碎片
  • mmap() 方式分配的内存,会在释放时直接归还系统,所以每次 mmap 都会发生缺页异常。在内存工作繁忙时,频繁的内存分配会导致大量的缺页异常,使内核的管理负担增大。这也是 malloc 只对大块内存使用 mmap 的原因

在内核空间,Linux 通过 slab 分配器来管理小内存。主要作用就是分配并释放内核中的小对象。

注意:当这两种调用发生之后,其实并没有真正分配内存。这些内存,都只有在首次访问时才分配,也就是通过缺页异常进入内核中,再有内核来分配内存

应用程序用完内存后,应该调用 free() 或 unmap() 来释放这些不用的内存。当系统发现内存紧张时,会通过一系列机制来回收内存,比如:

  • 回收缓存,比如使用 LRU(Least Recently Used)算法,回收最近使用最少的内存页面
  • 回收不常访问的内存,把不常用的内存通过交换分区(swap)直接写到磁盘中
  • 杀死进程,内存紧张时系统还会通过 OOM(out of memory),直接杀掉占用大量内存的进程

四、查看内存使用情况

1. free 命令

系统的整体内存使用情况

1
2
3
4
➜  [/tmp] free
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/cache available
Mem: 16092188 3242348 4977192 647560 7872648 12142184
Swap: 0 0 0

默认以字节为单位,每列数据的含义:

  • total:总内存大小
  • used:已使用内存的大小,包含了共享内存
  • free:未使用内存的大小
  • shared:共享内存的大小
  • buff/cache:缓存和缓冲区的大小
  • available:是新进程可用内存的大小。不仅包含未使用内存,还包含了可回收的缓存,所以一半比未使用内存更大

2. top / ps 命令

查看进程的内存使用情况

1
2
3
4
5
KiB Mem : 16092188 total,  4976116 free,  3241592 used,  7874480 buff/cache
KiB Swap: 0 total, 0 free, 0 used. 12142944 avail Mem

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%CPU %MEM TIME+ COMMAND
9601 root 25 5 6401328 1.1g 6660 S 2.0 7.4 1434:42 java
  • VIRT 是进程虚拟内存的大小,只要是进程申请过的内存,即便还没有真正分配物理内存,也会计算在内
  • RES 是常驻内存的大小,也就是进程实际使用的物理内存大小,但不包括 Swap 和共享内存
  • SHR 是共享内存的大小,比如与其他进程共同使用的共享内存、加载的动态链接库以及程序的代码段等
  • %MEM 是进程使用物理内存占系统总内存的百分比

注意:

  • 虚拟内存通常并不会全部分配物理内存,每个进程的虚拟内存都比常驻内存大得多。
  • 共享内存 SHR 并不一定是共享的,比方说,程序的代码段、非共享的动态链接库,也都算在 SHR 里。当然,SHR 也包括了进程间真正共享的内存。所以在计算多个进程的内存使用时,不要把所有进程的 SHR 直接相加得出结果